学校简介
“校企双制”为广州植入“工匠基因”
6月1日,《南方日报》深度报道《“校企双制”为广州植入“工匠基因”》,以大篇幅报道了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培养出来的工匠——余马平,以及深入剖析了学院创新平台实施大视野、大格局联盟式“校企双制”大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制”为广州植入“工匠基因”
《南方日报》深度报道我院“校企双制”人才培养
“校企双制”为广州植入“工匠基因”
每年五六月都是技工院校密集招生期。5月29日,2016年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咨询会在琶洲广州会展中心举行。广州市16所技工院校在53个展位上展示了办学特色,校企双制班、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表演、花色调酒、模型设计等吸引了大批家长、学生的眼球。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技工——广州在全国首创“校企双制”模式,被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誉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在广州“遍地开花”,“工匠时代”愈发深入人心之际,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需求。而这种将学校、企业紧密粘合的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练匠艺
小工匠成就大梦想
“同学们,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近日,作为优秀校友代表,余马平回到母校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学弟学妹分享心得。
在学弟学妹眼里,余马平是“牛人”:2013年从机电预备技师班一毕业就入职校企合作企业广意自动化有限公司,同年被派往意大利学习,并先后承担多项大型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安装、调试工作。2014年,入职意大利著名自动化公司QS集团,担任该公司的项目工程师。
7年前,余马平入读广州市技师学院时,与多数无缘大学校园的孩子一样,交织着迷茫与忐忑。
正是在余马平入读的2009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力扶持广州技工院校发展。
2012年5月,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广州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指导意见》,在“规划先行,从容建设,统筹协调”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广州技工院校全面启动“产业系建设”,学校开始开设校企双制班,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余马平刚好赶上学院与广州广意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办的校企双制班开班。经过自愿报名,包括余马平在内的10个人进入校企双制班,开始身兼学生与工人学徒两重身份,既要接受学习教育,又要担负生产任务。
“在学校上文化课,实操课就在工厂上,技能提升很快。”余马平说。通过在校企双制班的学习、实习过程,余马平开始对技术有更高的追求,也爱上了当“技术男”的感觉。
在“师兄”黄小伦看来,余马平能通过校企双制班,提前到企业锤炼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是幸运的事情。
黄小伦2006年从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钣金专业毕业后就进入到了汽车维修行业。勤奋好学的他曾荣获广汽丰田首届“尊尚杯”钣喷技能大赛钣金全国冠军,现在已是广汽丰田客户服务部技术培训科丰田钣金培训讲师。
成匠人
从懂知识到精技能
尽管广州技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12.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多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30.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然而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预测,未来5年,广州市高技能人才缺口仍有5万人/年。
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多,民企和中小企业的少;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近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飞速发展的广州,需要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如今,广州技工教育已形成培养层次涵盖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齐头并进、“双轮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校企合作”是基本的办学制度,而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校企双制”,则是在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基础上提出的办学模式。
事实上,广州的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校企双制”之前已存在。黄小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讲座。企业代表会教给他如何做简历,如何去面试,如何看市场。
直到今日,黄小伦还认为,这些经历让他清晰认准自己在社会的定位以及所学本领的价值。之后,他先后在广汽本田、雷克萨斯(中国)等名企实习,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3年,许永炜进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学院开始组建校企双制班。作为班长,许永炜也参与到校企双制班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由班主任、班干部一起制定制度”。
为了让自己更早融入社会,许永炜提出了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践的建议。“校企双制班最重要的就是以企业为主,半实践的模式。”许永炜说。
2013年底,校企双制班开始报名,很多人都有参与意愿,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进入此班。除了看日常上课考勤表现,还要根据每周测试成绩决定,在许永炜的专业,技能测试包括家电安装、大型机床操作、编程、CAD绘图等。
刚开始去广州电缆厂的顶岗实习,初出茅庐的许永炜还是被技能实操的严谨给镇住了。戴上安全帽、手套,穿上安全鞋、制服,全副武装后才能操作机器。开机前要准备用料模具、操控温箱、在塑料保护层上印字……一系列工序后,才做成电缆半成品。
“短短一年,我接触到了多种技术,让我大开眼界,激发了无限的学习欲望。这是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在那里我‘偷学’到更多的技术。”临近毕业之际,已掌握过硬基本功的许永炜,对找工作很有信心。
存匠心
摒弃“打工仔”心态
在广州珠江新城的顶级车行,玛莎拉蒂、保时捷等跑车,任何一辆划伤一点,钣金喷漆都至少需要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这还得是国外的材料,由德国技术人员来做,因为很少有中国技工能做得那么完美。”黄小伦说。
经过60多年的努力开拓,广州的技工教育在“十一五”后期驶入发展“快车道”,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向精益化运营,由主要培养中级工转向主要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由追求规模效益的规模化发展逐步转向追求高端引领的内涵式发展。
黄小伦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首任校武术协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工作之后,他凭借高超的技术、端正的品格,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担任全国中职院校全国技能竞赛广东省赛钣金裁判员,2014年6月担任世界技能竞赛广东省赛钣金裁判员,同时任全国交通职业院校T-TEP项目汽车钣金专业教员培训师。
通过与师弟师妹们的接触,黄小伦深刻地感受到大家的就业心理分化很明显:“愿意去4S店的多,愿意去总厂一线维修的少。”同时,就算是去4S店工作,也仅仅为了让经验丰富之后伺机跳槽,而没有想沉下心去专心致志地学习提升。
在他看来,技能人才不仅要有谋生意识,更要有责任意识,他认为这就是“工匠精神”所在。
面对客户的挑剔眼光,黄小伦在做好行业标准之余,他要求自己达到更高的品牌要求。“一切都是为了让客户满意,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就应该摒弃打工仔心态,最简单的一点:我一直坚持把客户的车当自己的车来修。”
“现在人们更多会从经济、行业发展角度看问题,对职业发展也理解得更深刻。”年纪轻轻的许永炜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思考,而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专注、专业的精神,这也是他从此前实习的企业管理人员身上看到的,“提升机械操作技能需要交流,大家会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与外国客户打交道,说着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技校出身的余马平越来越有“国际范”。他坦言,技能教育对他最大的影响,还是在精神上,“做技术会更加稳健,就是现在说的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
“尤其是在意大利公司实习时看到,外国工程师做事很专注,会耳濡目染。”余马平相信,很多人做事往往只要求达到60分就好,但专业的人则希望做到最好,“我现在正努力往这样的标准靠拢”。
纵深
校企合作能否为羊城培养“大工匠”?
“高薪难聘高级工”,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难题。近年来,以一流设施设备“换”学生最新知识、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真实案例教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效仿。
与之相呼应,“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及“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院校改革方向,也是国家层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探索。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都是一出难以演绎的“大戏”。“校”与“企”两大主角在貌似热闹的合作戏台上总是缺少火候。技工院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能否成功为羊城培养“大工匠”?
创新平台打破校企合作尴尬
这份火候关乎“点”与“面”的问题。
“随着技术与人才定位的扩容与多元化,原先校企合作的狭隘性愈发凸显。校企合作应从过去的点对点一校一企单线模式走向点对面的学校某一专业对行业多个企业的联盟合作。换言之,校企应转为大视野、大格局的大合作。”广州广意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锋多年来一直谋求校企深度合作之计。
自2011年起,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广意合作。但双方共同担忧的是“点对点合作难免陷入‘二人转’的尴尬”。
“学校与单个企业即点对点的合作,其培养的人才是零散的、孤立的、个案性的,往往陷入独家服务的模式,而并不能培养出行业的标准人才。另一尴尬是,制约性、稳定性不足,随意性较大,朝令夕改的现象百出。其后果是企业合作热情大大减退。”杨国锋分析道。
广州市技师学院为此召集企业家出谋划策。杨国华作为广州市模具工业协会前理事长、现名誉董事长,在行业里已属“行尊”级专家,对于校企联盟平台的构建寄予厚望,并建议学校应该牵起这个校企联盟的头。
如此,广州市技师学院于2014年6月、9月分别组建了“广州市模具技能人才培养校协企产学联盟”和“广东宠物行业职教战略联盟”。
联盟把视角放置于产业链,从整个行业的高度和广度去培养人才,规避了“小作坊”式的自给自足,同时打造良好的企业间良性的、透明的竞争生态系统。
多元合作让校企人三方受益
市技师学院的行动只是广州的技工院校尝试的缩影。目前,“校企双制”的办学模式早已在广州技工院校遍地开花。全市27所技工院校共有“招生即招工”的“校企双制班”“订单班”“定向班”269个,学生7712人。
而在校企双制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广州市技师学院通过“双导师”和社会考评方式,与广州市机床厂合作培养学徒制技师,成为“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典范;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努力坚持“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理念,一体化课程改革走在全国技工院校前列;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学院与企业共同搭建“职业体验、职业认同、职业养成”三段式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逐步完成从“初学者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学院的“匠心文化”特色品牌受到关注,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突出贡献奖”。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引进德国IHK/AHK课程及评价体系,同国内数控机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合起来,学员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数控技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IHK/AHK技工证书两张证书,学生就业渠道畅通无阻;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与企业联合,走出国门,与新加坡的公司签订输送学院多个专业毕业学生到新加坡就业的协议,与新加坡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新加坡)实训基地”,为全国首创;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依托交通行业,采用引企入校的模式与宝马、保时捷、神龙(东标)等多家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宝马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是全国宝马校企合作基地中规模最大的基地。
“现在校企合作层次越来越高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何士林介绍,在全省“百校千企”和“校园对接产业园”活动的推动下,广州市7大技师学院与1737家企业深度合作,与18个工业园区、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合作层次的不断提升直接让学生受益,学成后的学生薪酬待遇可观。
广州港技校和广州港集团合办的大型机械操作司机定向班的第一年薪酬待遇7000元,市交通技师学院和宝马公司合办的钣喷定向班薪酬待遇在8000元以上。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培养的宝玉石鉴定、玉雕人才受到热烈欢迎。
——摘自2016年6月1日《南方日报》
- 上一篇:萌宠来袭 让你“好看”[ 06-02 ]
- 下一篇:“匠心”不改育“匠人”[ 06-02 ]